科研進展

廣州地化所?|?鐘廣財、張干等-NC:發(fā)現(xiàn)“嫦娥五號”月壤樣品中存在稠環(huán)芳香有機質

發(fā)布時間:2025-04-19 來源: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地外有機質研究對于揭示地球前生期演化、生命起源、和地外生命痕跡探測有重要意義,是很多太空任務的重要科學目標。月球有機質探查極具挑戰(zhàn)性,以往“阿波羅”計劃的月球樣品中檢出的有機質,大多來自地球污染。近期,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張干研究員帶領由原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骨干組成的研究團隊,綜合運用多種技術方法,首次對我國 “嫦娥五號”任務返回的月壤樣品中可能存在的有機質進行了探查。

????張干等提出了月壤樣品中存在稠合芳香有機質的科學假設,制定了使用苯多羧酸(BPCA)分子探針技術,識別和量化月球樣品中稠環(huán)芳香物質的技術方案。實驗結果表明,“嫦娥五號”月壤樣品(CE5C0400YJFM00506)中存在可識別和定量的稠環(huán)芳香物質(圖1),其含量達5.0–9.2 ppm(均值:7.4 ± 1.4 ppm。ppm即百萬分之一)。研究團隊還發(fā)現(xiàn),相比于地球類似物(如木炭、煙炱、干酪根等黑碳物質),由月壤樣品中的稠環(huán)芳香物質所衍生的BPCA分子組成具有鮮明的特異性(圖2),芳環(huán)稠合度極高,呈現(xiàn)出與4 nm大小石墨烯相類似的結構特征。

圖1?“嫦娥五號”月壤樣品(CE5C0400YJFM00506)中稠環(huán)芳香有機質(作為BPCA)的UPLC-MS/MS質量色譜圖

圖2 “嫦娥五號”月壤樣品(CE5C0400YJFM00506)中稠環(huán)芳香有機質衍生苯多羧酸(BPCA)的分子組成(左上角,深紅色)顯著區(qū)別于地球類似物(粉紅色,不同類型和不同演化程度地球巖石干酪根;綠色,不同熱演化木炭;橘黃色,煙炱;藍色,焦炭;黑色,富勒烯和碳納米管)

????進一步地,研究團隊測定了月壤樣品中稠環(huán)芳香物質所衍生的BPCA化合物(B6CA、B5CA)的單體穩(wěn)定碳同位素組成(δ13C),其值為:?5.0 ± 0.6‰至+3.6 ± 1.3‰,這顯著高于地球有機質的δ13C值,排除了月壤中稠環(huán)芳香物質來自地球人為污染的可能性。

????隕石撞擊是月壤稠環(huán)芳香物質最為可能的來源途徑。研究所測得的月壤稠環(huán)芳香物質的δ13C值,高于隕石中稠環(huán)芳香物質、但低于隕石中的非芳香有機質。研究團隊認為,在隕石撞擊過程中,發(fā)生了非芳香物質向稠環(huán)芳香物質的轉化,即月壤中的稠環(huán)芳香有機質主要是“從頭生成”的,而非直接繼承自撞擊月球的隕石或小行星。這一過程將使在月球表面惡劣環(huán)境下易于分解的有機質轉化為更穩(wěn)定的類石墨烯物質,從而有利于外源有機碳在月球表面的累積。在缺少可有效緩沖隕石撞擊的行星(如火星—大氣壓僅為現(xiàn)時地球的0.75%和早期地球)上探查有機質時,這一過程也無疑值得關注。

????此外,研究團隊還應用熱裂解-氣相色譜-質譜(Py-GC-MS)、可見/熒光顯微鏡、拉曼光譜、可溶有機小分子(氨基酸、醛、酮、一元羧酸等)氣相色譜-質譜(GC-MS)和液相色譜-質譜/質譜(UPLC-MS/MS)靶向分析等技術,對 “嫦娥五號”月壤樣品中可能存在的其它類別的有機物質進行了全面探查,均未獲有效檢出結果。這意味著,稠環(huán)芳香物質是月壤中有機碳質的主要存在形態(tài)。

????相關研究成果發(fā)表于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2025年第16卷。鐘廣財副研究員為第一作者,張干為唯一通訊作者。該研究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42192511)、重點項目(42030715)、中國科學院重點部署項目(ZDBS-SSW-JSC007-8)資助。

?

論文信息:Guangcai Zhong(鐘廣財),Xin Yi(怡欣),Shutao Gao(高淑濤),Shizhen Zhao(趙時真),Yangzhi Mo(莫揚之),Lele Tian(田樂樂),Buqing Xu(徐步青),Fu Wang(王甫),Yuhong Liao(廖玉宏),Tengfei Li(李騰飛),Liangliang Wu(吳亮亮),Yunpeng Wang(王云鵬),Yingjun Chen(陳穎軍),Yue Xu(徐玥),Sanyuan Zhu(朱三元),Linbo Yu(于琳波),Jun Li(李軍),Ping'an Peng(彭平安) & Gan Zhang(張干)*. Polycyclic aromatics in the Chang'E 5 lunar soils. Nature Communication,16,3622 (2025).

?

原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58865-5


附件下載: